润系普查
RUN SERIES CENSUS
当前位置:
XX区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
来源: | 作者:聂航 | 发布时间: 2025-04-16 | 21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文章介绍了XX区农业发展现状、问题、基础与方向及对策建议。现状上,农业经济规模小且占比降,内部结构优化、高污染产业减少,硬件投入与基础设施完善,生产经营规模大且新型体系丰富。问题包括生产停留在低端耕作,未契合城市居民需求,与二、三产业融合不足。发展基础是其区位优势与城市定位,方向是以城市基础紧贴发展动态,营造绿色空间、发展生态旅游小镇,以发展都市农业推动可持续,提供优质农产品、打造观光农业品牌。对策建议有以农产品为基生产有机绿色产品,加快标准化建设、推行档案管理、提高检测水平;以地区企业为载体打造旅游观光品牌,升级农贸市场、打造庄园、发展观光农业;以生态体系为依托推动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,修复生态打造产业带,优化公园布局,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都市农业新业态。


目录

一、XX区农业发展现状

(一)农业经济规模较小,占全区比重逐渐下降

(二)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,高污染产业逐步减少

(三)农业硬件投入增加,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

(四)生产经营规模较大,新型经营活动体系丰富

二、XX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

(一)农业生产停留在低端耕作的状态

(二)农企发展未能与城市居民需求相适宜

(三)农业与第二、第三产业的融合程度有待提升

三、XX区农业发展中的基础与方向

(一)以现有城市基础为依托,紧贴城市发展动态

(二)以发展都市农业为目标,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

四、XX区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

(一)以农业产品为基础,坚持生产有机绿色产品

(二)以地区企业为载体,打造地区旅游观光品牌

(三)以生态体系为依托,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


一、XX区农业发展现状

根据XX区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结果,2016年,XX区共有41个农业经营单位,2291个农业经营户,其中309个规模农业经营户,农业生产经营人员6711人。耕地面积19503亩(不含可调整地类面积),实际经营的林地面积(不含未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的生态林防护林)151.7亩。

(一)农业经济规模较小,占全区比重逐渐下降

2017年,XX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.98亿元,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0.17%,农业占GDP比重逐年下降,已由2008年的0.89%下降至0.17%。

(二)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,高污染产业逐步减少

种植业持续增长,牧业持续下降。2017年,XX区种植业产值2.17亿元,同比增长16.90%;林业产值0.02亿元,同比下降6.36%;牧业产值0.78亿元,同比下降24.53%。自2008年以来,种植业产值从0.95亿元增长到2.17亿元,产值占XX区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提升到73.00%;牧业产值从3.01亿元下降到0.78亿元,占比下降到26.30%。与2008年对比,种植业的比重上升了49.56个百分点;环境污染问题较严重的牧业产值比重下降了47.72百分点。

一批农产品获得认证。309个规模农业经营户中,农产品获得认证的有22户。41个农业经营单位中,产品获得认证的有22个,其中,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14个,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8个。

(三)农业硬件投入增加,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

农业机械拥有量较大。2016年,XX区农业经营户拥有各类农业机械合计2836台。大棚、温室农业发展程度较高。2016年,XX区温室占地面积99.2亩,占XX全市的16.67%;大棚占地面积1215.1亩,占XX全市的40.81%;渔业养殖用房面积0.12亩,占XX全市的0.26%。

(四)生产经营规模较大,新型经营活动体系丰富

规模农业经营户比例高于全市。2016年,XX区农业经营户2291个,其中,规模农业经营户309个,占比13.48%,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.15个百分点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较丰富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指的是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,专业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,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。XX区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或形式的户数248户。

新型经营活动趋势出现。XX区共309个规模农业经营户中,开拓新型经营活动的有14户,占比4.53%。

二、XX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

从普查情况看,XX区农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,分别是:

(一)农业生产停留在低端耕作的状态

  2016年,XX区农业经营户2291个,其中,89.2%的农业经营户仍是传统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;86.5%的农业经营户处在规模以下水平。XX区耕地面积19503亩(不含可调整地类面积),能灌溉的耕地面积9622.54亩,能灌溉的耕地不到一半。XX区309个规模农业经营户中,开拓新型经营活动的有14户,占比只有4.53%,新型经营活动比例较低。XX区的农业总体上仍然处于“小农经济”的发展阶段: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总体较小,农业综合产出水平低下。

(二)农业发展未能与城市居民需求相适宜

XX市2017年度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,达2.24万亿元,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约18.31万元;其中XX区2017年度地区生产总值850.12亿元,人均生产总值14.69万元。XX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,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明显,对农产品、农业相关活动的需求更加质量化和多样化,现今,XX区农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完善。

农业市场建设不足。2016年末,XX区50%的涉农街道有商品交易市场。其中,XX区50.0%的涉农居委会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,50.0%的涉农居委会有营业执照的餐馆。

绿色食品、有机食品认证数量较少。随着XX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,居民对蔬菜水果等绿色食品、有机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。而迄今为止,XX区309个规模农业经营户中,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17户,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2户;41个农业经营单位中,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8个,暂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。

(三)农业与第二、第三产业的融合程度有待提升

都市农业是把第一、第二、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交叉产业。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、农业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、品尝、体验、娱乐、购物等一种大自然情趣很浓的新的农业生产方式,体现了“城郊合一”、“农游合一”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。

农业综合效益不高。XX区的农业发展过于单一,更多的是仅仅停留在对于农业生产活动层面,注重的是农业的经济效益,忽视了农业与第二、第三产业融合所创造的综合经济效益。农业发展与旅游业、文化创意产业的联系不够紧密,农业发展不仅要注重观光旅游向休闲体验的转变,更要将现代居民的消费与休闲旅游时代相结合,多产业带动“农业旅游+”的发展,成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休闲旅游新高地的一张靓丽名片。

都市农业发展缓慢。都市农业的形式主要包括:农业公园、观光农园、休闲农场、高科技农业园区、森林公园、民俗观光园、民宿农庄等。XX区都市农业发展较慢,在XX区 41个农业经营单位中,仅有13个经营单位能够提供采摘、垂钓、农事体验以及餐饮住宿等新型经营活动。全区只有农科大观园一个国家4A级景区。

三、XX区农业发展中的基础与方向

XX区位于广深港发展中轴的中部,是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,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。2018年9月19日,在XX区的揭牌仪式上,XX市委书记XX提出要把XX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学城和XX北部中心的殷切期望。世界一流科学城和XX北部中心的新定位,“产业新城、科学新城、美丽新城、幸福新城”与“质量型创新型智造强区、现代化国际化绿色城区”“四城两区”的城市定位,为XX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了物质基础。

(一)以现有城市基础为依托,紧贴城市发展动态

1.营造绿色生态空间格局,打造马拉松绿道、花卉走廊。XX区充分利用辖区内丰富的“山水林田湖”生态资源,构建了以公园、湿地、水库、基本农田等为生态节点,茅洲河干流及支流、城市绿道等为主要生态廊道,东部、北部森林为生态屏障的绿色生态空间格局。全面开展绿化、美化和亮化提升行动,马拉松山湖绿道、松白路等花卉景观大道,让“花城”成为了XX区靓丽的名片,“山水林田湖”与城市的融合,打造了城在绿中、绿在城中、山水相连的XX区“大绿环”。

2.充分利用地理优势,生态文化旅游小镇雏形初现。华侨城XX区小镇东至公明水库与大顶岭森林公园,南至观光路,西至光侨路,北至圳园路,规划面积11.4平方公里,是XX区打造XX北部中心的关键部分。XX区小镇的自然资源包括碧眼水库、森林公园、滑草场、大观园、高尔夫球场、省立5号绿道等;人文资源包括以大宝鸽场及居民点为代表的农场文化,以回归亭、侨民旧居为代表的侨民文化,以及黄氏大宗祠、古井、古树等历史遗存;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XX区三宝(牛初乳、XX区红烧乳鸽、甜玉米)、烧猪、濑粉等。在XX区小镇、中央公园至茅洲河的中心区中轴线东西两段,集中布局文化、商业、办公等高品味功能设施,形成吸引高端人才、集聚周边消费人气的生态文化旅游小镇核心圈。

(二)以发展都市农业为目标,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

都市农业融生产、生活、生态功能于一体,在防洪排涝、涵养水源、保持水土、净化空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,特别是能够提供绿色自然景观和农耕文明实体,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体验田园生活、旅游观光休闲等精神需求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,是改善城市生态人居环境、丰富城市居民文化生活、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。

1.以发展质量型农业为基础,提供名、特、优、新农副产品。XX区有红烧乳鸽、牛初乳、甜玉米等广受大众喜爱的美食,但大部分人对XX区的印象依旧停留在低端耕作的形象。XX区应在原有的农业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,大力发展质量型的农业产业,通过提供名、特、优、新农副产品,重塑大众对XX区的形象认知。

2.以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为载体,打造地区品牌知名度。休闲观光农业是利用田园景观和农业资源,提供观赏、采摘、垂钓、游乐等体验性休闲活动,融农业的经济功能、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为一体的新兴产业。要以现有的农业高科技园区、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、花卉苗木基地、特种养殖场等为依托,改造、提升、新建一批集生产、科研、休闲、观赏、体验、教育于一体的经营性农业观光示范精品园,串点连线,成片开发,建设一批生态休闲农业景观,策划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大型节庆和游乐活动,提升区域观光休闲农业知名度。

四、XX区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

(一)以农业产品为基础,坚持生产有机绿色产品

突出优质、安全、绿色导向,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,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,促进蔬菜瓜果、花卉苗木、牛奶、乳鸽等产业提档升级,把地方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大产业。支持农业经营主体申请“三品一标”认证,强化品牌保护。引导企业申请有机农产品认证,提升绿色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影响力。

1、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,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:建立健全主要农产品和名特优农产品标准体系,全面推行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,加强农产品种养殖环节质量安全监管,强化农药和兽药残留超标治理,严格食用农产品添加剂控制标准,确保市民餐桌上的安全、舌尖上的安全。

2、推行生产档案管理,加强流通监管:推行生产档案管理,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户依法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档案,如实记录病虫害发生、投入品使用、检验检测等情况,加大对生产档案的监督检查力度。建立产地准出制度和产品标识制度,健全食用农产品产地标识管理机制,因地制宜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证明制度,加强畜禽产地检疫,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加强生产标准化管理和关键点控制;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、“三品一标”产品认证、生产自查、委托检验等措施,把好产地质量安全关;加强对产地安全工作的指导服务和验证抽检,做好与市场准入的有效衔接,实现农产品合格上市和顺畅流通。推进农产品自动化信息采集,构建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。依法实施农业投入品经营主体备案许可,整体提升经营主体素质。

3、提高农产品检验检测水平及能力: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,检验检测能力能够适应本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需要。跟踪监测消费者普遍关注的蔬菜瓜果、肉蛋奶等鲜活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;实行农产品收购、储存、加工、运输、销售等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抽样检验检测。围绕治理农产品污染,强化对农药、兽药残留限量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检验检测,确保消费者的食品安全。


(二)以地区企业为载体,打造地区旅游观光品牌

通过XX区现有的优质企业为载体,充分运用XX区的特色农产品资源、生态资源、文化资源、旅游资源、科研技术等多方面优势,在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,积极发展XX区特色旅游,打造XX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观光品牌。

1、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和品牌生鲜超市建设:全面优化农贸市场规划布局,改善农贸市场硬件设施和购物环境,完善“菜园子”与“菜篮子”对接机制,鼓励农贸市场与基地、农业专业合作社对接、连锁配送、设立直供直销点,积极引进无公害产品、绿色产品、有机产品和品牌农产品。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经营户发展连锁经营,面向消费需求大的社区设立平价供应点;鼓励有条件的农贸市场和经营户为饭店、宾馆、单位食堂等采购大户提供送货服务,并逐步开发净菜加工、代理采购等业务,根据不同消费群体进行商品品种和区域配置调整,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。

2、倾力打造现代农业庄园:现代农业庄园立足XX区人文历史、民风民俗,依托瓜果、蔬菜、畜禽、水产、花卉苗木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,“一业为主、多业并举”,重点发展采摘、垂钓、花卉苗木、农业科技示范等特色农业,满足个性化、多样化的城市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,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。

3、积极发展观光旅游农业:立足XX区生态旅游资源,积极发展集生产、生态、生活于一体的观光旅游农业。积极推动公明老墟、玉律温泉、上村陈仙姑祠、楼村元代古窑等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利用,将宗祠、古村等传统建筑,醒狮、烙画等传统民俗,以及乳鸽、牛奶、腊肠等传统美食融合,打造集文化、旅游、休闲、体验于一体的茅洲河文化休闲产业带、XX老墟商业文化街区和XX温泉文化旅游区。进一步完善旅游业“游、购、娱、吃、住、行”6大要素,建设一批设施完备、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、森林人家、康养基地、乡村民宿,重点以农科大观园、茅洲河“一河两岸”为依托,联通若干个农业庄园、垂钓园、休闲农庄、度假村、农家乐、宗祠、古墟等景点景区,构建观光农业体验休闲旅游线路。

(三)以生态体系为依托,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

依托XX区“山水林田湖”生态本底优势,围绕建设绿色新城目标,深入践行绿色开发理念。全面启动茅洲河生态休闲文化带项目,加快推进城市公园和慢行系统建设;引进XX集团增资扩股XX区集团,打造“文化+旅游小镇+现代农业”新品牌。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,科学统筹布局农业生产、加工、物流、研发、示范、服务等功能板块,建设完善农业产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。农业龙头企业带动,建设“生产+加工+科技”的现代农业产业园,发展设施农业、精准农业、精深加工、现代营销,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,完善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,大力推广“生产基地+中央厨房+餐饮门店”、“生产基地+加工企业+商超销售”等产销模式,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、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,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,实现农业与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。

1、生态修复,系统打造公明水库风景区和茅洲河“一河两岸”休闲文化产业带

以茅洲河全流域综合整治为契机,复合推进水质治理、生态修复、景观再造和产业转型,充分释放茅洲河流域“一河两岸”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优势,通过茅洲河休闲文化产业带的建设助力XX区都市农业的发展。以茅洲河干流为主轴,建设一条自然亲水、富有活力的“城市中央滨水景观轴”,依托鹅颈水、东坑水、木墩水、楼村水、新陂头水、西田水、公明防洪渠等13条支流(排洪渠),串联XX西湖及区域内主要公园湖泊,打造若干条自然生态、传统文化、时尚创意主题廊道。

以茅洲河流域“一河两岸”为阵地,建成“都市农业+休闲文化产业带”的多功能矩阵。紧紧围绕作为城市配套的现代服务型农业定位,活化利用“一河两岸”沿线的古墟、粮仓、宗祠、风水塘等历史建筑和烙画、茶文化、红木文化等传统文化设施,配套一批茗茶屋、创意农业商品集市、农产品工作坊等现代农业文化设施,满足市民休闲游憩生活的多元化需求,将茅洲河流域“一河两岸”打造成为独具魅力的“都市农业+休闲文化产业带”的城市滨水景观长廊。


2、优化布局,着力构建“森林公园-综合公园-社区公园”三级体系

紧紧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定位,XX区在都市农业的发展中应充分发挥绿色生态的农业属性。整合XX区山系、水系、田园绿地系统,构建“森林公园一综合公园一社区公园”三级公园体系,明确各类公园项目位置、范围、类别、主题、基调树种、建设时序等,形成让市民500米可达社区公园、2公里可达综合公园、5公里可达森林公园的总体布局,打造独具XX区特色的“公园之区”。重点是对标国际一流,打造地标性示范性中央公园、XX区小镇现代农业庄园。森林公园建设方面,发挥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。建成阿婆髻森林公园、五指耙森林公园、公明森林公园、XX区森林公园、观澜森林公园等五个森林公园。

  综合公园建设方面,发挥都市农业的休闲功能。利用现有中小型水库及其周边山林地、绿化用地,XX区高新园区城市广场、开明公园、裕湖公园、XX区城站街心公园、龟山公园二期、木墩水东周公园等7个公园建成对公众开放;荔湖、大雁山、红花山、新城公园等23个公园按计划进度进行建设;XX区绿环概念设计中的开展文化公园、麒麟山公园、智慧公园、鹅颈水生态公园、高铁绿廊公园、回归亭公园、XX区小镇运动公园等7个综合性公园尽快完成设计,进入建设。加快“一河一景”打造,建设一批自然亲水、特色鲜明的滨水公园。

  社区公园建设方面,发挥都市农业的宜居功能。改造提升已有的社区公园档次,并充分利用社区现有闲置地块,建设一批社区(街心)公园。

3、产城融合,推进都市农业在XX区小镇建设中的融合发展

充分利用XX西湖、基本农田、森林公园等“山水林田湖”生态景观资源,整合周边农科大观园、XX区高尔夫、大宝鸽场、省立5号绿道,以及迳口社区古村落、碉楼、黄氏大宗祠、侨民旧居等人文景观,着力打造以城郊水生态环境、乡村田园风光为基底,华侨文化、农耕文化、美食文化为特色,以生态涵养、休闲健身、游憩观光、乡村旅游为主要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小镇。加强XX区小镇都市农业的产品设计和营销,积极发展融休闲度假、旅游观光、生态创意、养生养老、种养采摘、垂钓体验、特色农产品展销、拓展训练、会展商务等为一体的都市农业新业态,满足城市人们回归自然、农事体验、农家乐、农趣、亲子教育以及拓展训练等需求,实现农业资源、产品、服务增值增效。


经普报告

经普报告交流

请扫描上面二维码

发放添加申请:

经普报告


联系我们